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>政务公开>政府信息公开平台>决策公开>政府报告
分享到:
索引号: 主题分类:
发布机构: 生成日期: 2007-03-22
文件编号: 有效性:
公开范围: 公开方式:
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
  • 浏览量:
  • 字体【      】
(2007年3月21日在南昌市西湖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)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西湖区人民政府,向大会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它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一、2003年以来的工作回顾
2003年以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,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求真务实,开拓创新,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,全面完成了“十五”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,顺利取得了“十一五”规划的良好开局,圆满实现了本届政府的任期目标。
(一)经济发展加快,综合实力大为增强
四年多来,我们围绕“三产为主、二产为辅”,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发展质量,经济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,实现了“总量扩张、结构优化、活力彰显、动力增强”。
总量扩张体现在:2006年,全区实现GDP173亿元,同比增长14.8%,是2002年的1.8倍;财政总收入(全口径)13亿元,同口径同比增长11%,是2002年的2.9倍;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,同口径同比增长16.6%,是2002年的2.5倍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亿元,同比增长16.1%,是2002年的1.8倍;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,同比增长32.2%,是2002年的4.6倍。2006年,我区GDP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财政总收入(全口径)、出口创汇、农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在全省位居前列,一举跨入全省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区十强行列。
结构优化体现在:三产支柱地位更加突出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9.9%。传统服务业提级升位,全区现有大型零售商场14个,市级特色商业街4条,年成交额超亿元大市场11个,社区商业网点超过7000个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保持全市第一;现代服务业拓展延伸,在全省率先引进了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银行、创立了第一家创意产业中心,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。工业经济稳中有进。2002至2004年间,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销售收入、利税总额三项指标实现了三年翻番。
活力彰显体现在:外源型经济发展迅猛。全区新开办外资企业87家,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8家。2006年,全区实际利用内资10.6亿元,同比增长18%,是2002年的9.5倍;实际利用外资5021万美元,同比增长19.2%,是2002年的5.7倍;出口创汇2.4亿元,同比增长75.9%,荣获全市开放型经济突出贡献奖和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奖。内源型经济增势强劲。2006年,全区个私民营企业已达2.7万户,完成个私经济增加值61.5亿元,创造地方财政收入1.9亿元,对区财税贡献率已达70%,实现了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被省政府评为发展非公经济先进县区。
动力增强体现在: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,共完成企业改制24家,妥善安置职工7000余人。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,市第六医院托管顺利实施,区疾控中心和卫监所正式组建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,率先在全市实施了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并初见成效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,建立了街道准财政。统计体制改革顺利实施,实现了由区属统计向区域统计的转变。
(二)建管力度加大,城乡面貌大为改观
四年多来,我们围绕“城乡互动、协调发展”,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,加大资金投入,加大创建力度,加大工作调度,实现了“城建加速、管理加强、基础加实、品位加升”。
城建加速体现在:市政配套设施全面改善。我区作为业主,市政建设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近3亿元,连续实施“百路大会战”、“连心路”等“五百”工程,改造道路162条、修建小街巷542条,基本完成了老城区区属市政道路的改造。旧城改造迈出了实质性步伐。地王广场、百脑汇广场等一批低洼地改造工程全面完工。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和2005年行政中心整体搬迁,扩大了城区面积,拉开了发展框架,带动了朝阳片区发展。
管理加强体现在:重点整治工作力度加大。集中开展了“五车”、“六小”、市容、集贸市场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。长效管理机制更加健全。以“信息化、网络化、数字化、人性化”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日益深化,人性化管理重心的下移,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构建,使城市管理水平正在发生质的飞跃。2006年,我区创卫工作创下了“时间之长、投入之大、力度之强、成效之显”四个前所未有,为全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殊荣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基础加实体现在:社区建设开创了新局面。坚持“人往社区走、钱往社区投、劲往社区使、政策往社区倾斜”,全区所有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等硬件设施全面达标,所有街道都设立了一门式社会事务受理中心,“三星级”以上社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,全市唯一的五星级社区——建设桥社区历史性地迎接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视察并获充分肯定。
品位加升体现在:城市更美了。坚持“一路一色、一路一景”,对系马桩等22条道路的沿线建筑进行了整体美化,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33万株,新增绿地、休闲小广场88处,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%。街巷更亮了。连续实施了三轮“百街亮化”工程,亮化小街巷519条,基本消灭了老城区的路灯死角。韵味更足了。绳金塔景区、黄秋园纪念馆、新风楼等文化品牌建设扎实推进,绳金塔景区经过精心打造,已扩大到2万多平方米。绳金塔庙会入选“2005年中国节庆50强”,荣获“2006年中国十大经济类节庆奖”。
(三)和谐程度加深,社会发展大为进步
四年多来,我们围绕“文化为基、民生为本”,更加注重协调发展,持续发展,和谐发展,实现了“文明提升、政务高效、社会稳定、人民安康”。
文明提升体现在: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。我区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区先进区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有效。在全省率先创办了“大眼睛”少儿网站,成立了全省首家“国文博学启蒙馆”。社会事业更加繁荣。我区荣获了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区、全国科普示范区、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区、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、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、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、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、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、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县区、全省防治“非典”工作先进县区、全省“双拥”模范区、全省人防工作先进区、全省“四五”普法先进区等一系列荣誉。审计、档案、民族宗教、外事侨务、老年人及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。
政务高效体现在: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,行政执法监督有效加强。自觉接受人大、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,议案提案办理回复率、满意率达到100%。持续开展了服务年、作风年、效能年和“投资环境、作风行风”、基层站所评议评价活动,机关作风明显转变。政府廉政建设继续加强。专项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。电子政务建设提速。在全省率先实现区、街(镇)、社区三级联网,政府网站被评为全省优秀网站。开通了“12345”热线和区长信箱,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努力做到了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。
社会稳定体现在:创新了维稳链式管理模式。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得到有效控制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整治,共改造居民区老化外线2.33万米,全区板壁房集中区消防自救点覆盖率达到了100%,赣龙大厦等一批重点火灾隐患单位得到有效整改。高度重视信访工作,着力解决信访难题,信访总量稳中有降,重访、集访现象明显减少。四年多来,全区实现了“无重特大刑事案件、无重特大越级上访、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、无重特大群体性事件、无重特大火灾事故”“五个无”的目标。
人民安康体现在:居民收入稳步增长。2006年,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.1万元,年均增长9.1%;农民人均纯收入6720元,人均增长14.9%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。共安置下岗、失业人员3.8万人,发放小额贷款1024万元,免费为9400人提供了就业技能培训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2%以内,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,实现了城市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“应保尽保”。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。建立了集医疗、教育、住房、就业、生活救助、社会互助、法律援助和残疾人帮扶等“八位一体”救助模式。
四年多来的发展,不仅使全区综合实力变强了,城乡环境变美了,更使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变新了,自信心变足了。取得上述成绩,来之不易。这是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、支持、参与的结果,是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、各人民团体、驻区部队和辖区各单位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大力协作的结果,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全区人民,向所有关心、支持、帮助西湖发展的同志们、朋友们,表示最衷心的感谢,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!
四年多来的成绩,令人鼓舞,四年多来的体会,倍感珍贵。概括起来,就是必须始终做到“六个坚持”:
1、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,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,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根本指导。四年多来,我们在发展理念上,坚持做到“好中求快、又好又快”,实现速度、质量、效益相统一;在发展战略上,坚持吸引外在动力和激发内生活力相促进,实现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;在发展目标上,坚持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建设相协调,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。实践证明,发展理念,决定着发展模式,指引着发展道路,只有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,西湖的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,西湖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灿烂辉煌!
2、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,不断创新发展思路,努力探索发展新路,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要前提。四年多来,我们从抓区属经济到抓区域经济,从“三产兴区”到打造全省“三个中心区”,从推进社区建设到深化街居体制改革,从外引内联、招大靠大到全面开放、全民创业,一点一滴探索,一步一个脚印,走出了一条符合西湖实际的发展道路。实践证明,创新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。只有勇于创新,西湖的发展才有动力,才有活力,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!
3、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,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,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最终目的。四年多来,我们着力解决就业、教育、医疗等人民群众最直接、最关心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“十百千工程”,切实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,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。实践证明,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,人民政府只有为人民,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,西湖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源,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无穷的力量源泉!
4、必须始终坚持维护稳定,在稳定中求发展促和谐,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基本保证。四年多来,我们始终注意正确处理改革、发展、稳定的关系,将改革的力度、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,着力解决城市拆迁、社会保障、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,着力理顺群众情绪,化解社会矛盾,营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。实践证明,稳定是发展的前提,只有维护社会稳定,才能实现和谐平安,西湖的发展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最为可靠的保障!
5、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,建设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,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关键环节。四年多来,我们致力于依法行政、民主行政、科学行政,大力转变政府职能,不断改进工作作风,着力提升工作效率;我们坚持把环境作为最大的品牌,全力打造“成本最低、回报最快、效率最高、信誉最好”的投资优势,使西湖的承载力、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。实践证明,投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,发展的竞争,首先是环境的竞争。只有不断优化环境,才能使西湖在百舸争流、竞相崛起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,挺立潮头!
6、必须始终坚持凝心聚智,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,这是我们推进工作的强大力量。四年多来,我们以奋斗的目标凝聚人,以发展的成果鼓舞人,以创新的精神激励人,倍加珍惜和维护团结,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巩固和发展了心齐气顺、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,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。实践证明,团结造就万众一心,团结激励同舟共济,团结形成坚强力量,只有精诚团结,才能汇滴水而成巨浪,纳百川而成大江,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!
四年多来,我们加快了发展,推进了改革,维护了稳定,取得了成绩,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。主要是:区域经济总量不大,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;产业发展层次不高,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;弱势群体比例较大,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难度还不小;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不足等。对此,我们必须高度重视,继续采取有力措施,切实加以解决。
二、今后五年的展望
今后五年,是西湖发展的关键时期。从发展环境来看,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,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继续加快,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实施,为我们加快发展搭建了更大的平台。从发展基础来看,我区综合实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,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日益完善,为我们加快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。从发展时机来看,省委、省政府作出了构建以南昌为核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,强化南昌作为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的战略决策;市委、市政府确立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提升老城区服务中心功能,加快城中村、低洼地危旧房改造,全面启动开发朝阳组团的明确目标,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。对此,我们必须抢抓机遇,迎难而上,奋力争先。
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: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,按照区委“围绕一个目标,打造三个中心,做好六字文章,建设六个西湖”的总体思路,大力提升区域产业的聚集和辐射能力,大力提升西湖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,大力提升社会的和谐度和人民的满意度,努力实现速度、质量、效益相协调,消费、投资、出口相协调,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相协调,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。
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:力争GDP年均增长15%;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%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%;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%;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15%;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%;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%;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‰以内。
为实现上述目标,我们必须切实做到“六个着力”,注重“六个统一”。
(一)着力实施“民生工程”,把社会的和谐度和群众的满意度更好地统一起来。
以解决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突出问题为重点,抓好以下“四个保障”,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 1、推进“一号工程”,加强就业保障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:一是加速全民创业,积极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,做到“三个确保”:确保为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提供一个就业岗位,确保每年新增6600个以上就业岗位,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45%以下。二是加深就业服务,率先在全市建立区级创业指导中心,免费提供创业培训,免费开展职业介绍,免收管理、登记、证照类费用。三是加大资金扶持,继续提供岗位补贴、社会保险补贴、小额贷款贴息补贴。四是加强技能培训,每年至少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850人。五是加紧劳动监察,全面推行劳动合同,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。
2、关注弱势群体,完善生活保障。重点抓好六个方面:一是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,以非公企业、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,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。二是完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,在城区创建“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”,在农村力争使“五保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0%以上。三是完善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制度,加大财政投入,适度提高优抚对象、低保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体的生活补助标准。四是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,保障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。五是完善“八位一体”救助体系,大力发展慈善事业。六是完善居民住房解困措施,严把经济适用房、廉租房申请、调查、审核关,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。
3、坚持优先发展,强化教育保障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:一是强化财政资金投入,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,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,逐步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。二是强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,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,缩小城乡、学校之间差距。三是强化教育机会公平,确保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享受市民同等待遇。四是强化特殊教育发展,提高残疾儿童入学比例。五是强化“两免一补”政策落实,从2007年起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,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,对城乡贫困寄宿生给予补助,确保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。
4、发展卫生事业,健全医疗保障。重点抓好六个方面:一是健全城镇居民医保制度,从2007年起,通过财政补贴、居民参保方式,设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,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。二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,增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,着力打造 “15分钟医疗服务圈”。三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,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。四是健全医疗机构监管机制,规范医疗服务行为,保障医疗安全。五是健全卫生保健制度,确保到201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卫生初级保健的目标。六是健全困难群体医疗优惠措施,落实“三免三减免”政策,进一步缓解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问题。
(二)着力提高发展质量,把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发展层次更好地统一起来。
朝着把西湖建设成为环鄱阳湖城市群核心城市中心城区目标,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,全力打造“三个中心区”,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。
1、突出规划先行,增强战略意识,抢占“制高点”。强化规划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,认真落实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十一五”规划、商业发展规划,加快编制、完善文化发展规划、金融产业、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沿江十里长堤概念性规划,以规划引领未来,推动发展。重点实施“双圈双带”工程。“双圈”:就是抚河以东,紧紧抓住老城区低洼地改造的历史性机遇,着力打造老城区经济繁荣圈;抚河(象湖)以西,紧紧抓住朝阳组团开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,着力打造新城区经济发展圈。“双带”:就是以城区之间的分界道路为重点,着力打造沿边经济战略带;以江、河、湖岸为重点,着力打造沿水经济风光带,初步形成“两翼齐飞、边线带动”的发展格局。
2、突出三产为主,提升发展层次,打造“闪光点”。力争到2010年基本奠定我区全省金融中心区、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中心区、商贸中心区的地位。坚持引导与服务并重,大力发展金融业。重点加强对沿江十里长堤、永叔路等金融街区的培育和改造,着力增强区域金融业的集聚度,5年内力争引进省级以上金融机构5—10家,使辖区内省级以上金融机构占全省70%以上。坚持完善与发展并重,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。以创意产业中心为平台,以知名文化创意企业为带动,壮大文化优势行业,促进创意产业聚集,争取新建3—5个创意产业基地,引进2—3家知名文化企业,到2010年使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%。坚持改造与提升并重,大力发展商贸业。坚持“点、线、圈、面”相结合,积极打造和培育市级商业中心和次中心。“点”上,引进做大和扶优扶强知名商贸龙头企业;“线”上,巩固提升传统特色商业街,加快建设恒茂、豫章驿道等新兴商业街;“圈”上,重点打造一个核心商业商务区和三个区域性商业中心,做大做强洪城市场圈,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,力争启动西湖物流园区建设;“面”上,力争5年内全区商业网点突破1万家。到2010年,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00亿元,继续保持全省商贸的领先地位。
3、突出项目带动,狠抓推进落实,构筑“支撑点”。把项目作为未来的曙光、发展的支撑来抓。加快项目建设,要抓好“四个一批”。即围绕推进朝阳组团的开发建设,启动一批房地产项目;围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板块,实施一批商贸三产项目;围绕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,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;围绕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,抓好一批事关百姓民生的实事项目。促进项目集聚,要突出“三个重点”。即围绕三产,做强板块,促使楼宇板块、市场板块、特色街板块成为项目落户的集聚区;围绕二产,做精园区,坚持“飞地发展”战略,加快白水湖工业园、安义工业园、昌东工业园的运作,积极实施“3010”工程;围绕一产,做优基地,实施“一村一品”工程,建设一批以“花卉种养、水产养殖”为龙头的现代休闲农业生产基地。狠抓项目推进,要强化“三位一体”。即强化“项目推介、跟踪服务、项目开发”为一体的推进机制,加大项目管理力度,制定项目发展计划,实现项目滚动推进,梯度开发。
(三)着力激发发展活力,把扩大全面开放和推进全民创业更好地统一起来。
紧紧抓住全面开放、全民创业两个加快富民兴区的战略支点,放手让一切劳动、知识、资本、技术、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,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。
1、强力招商引资,扩大“外源力”。以开放型经济为主战略,坚持“靠大靠外靠强、借大借外借强、引大引外引强”,以更加主动的姿态,实施主战略、对接长珠闽、联结港澳台、融入全球化,争做承接“万商西进”的排头兵,全面提升开放水平。在方式上坚持“三个为主”,即政府为主导、企业为主体、中介为主力。在目标上注重“两个结合”,即扩大利用内外资总量与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相结合、招商“引资”和项目“选资”相结合,力争5年内再引进世界500强、国内200强8—10家,培育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企业10家以上,实际利用内外资额实现翻番。在操作上推进“三个对接”,即推进产业、政策和服务的对接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,主动瞄准和承接大型生活性服务业和重点生产性服务业;充分利用优惠政策,完善配套措施,使之切实转化为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果;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平台,推行一站式网上办公,不断创新招商、亲商、安商、富商方式,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。
2、推进全民创业,培育“内源力”。以“百姓创家业、能人创企业、干部创事业”为重点,坚持“希望靠民间,活力靠民营,发展靠民力,稳定靠民富”,大力倡导创业文化,鼓励、支持和引导个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、扩充规模、扩张品牌。重点要搭建“四大平台”,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:即搭建资金支持平台,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规模;搭建人才保障平台,培育一批创业骨干;搭建科技支撑平台,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;搭建信息服务平台,建立和完善全民创业服务站,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。力争5年内培育百家以上个私民营优强企业,筹资千万元以上支持全民创业,免费为万人以上提供就业技能培训,形成千军万马齐创业的生动局面。
3、深化体制改革,激活“推动力”。以改革为动力,坚持“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分开、产业性质和事业性质分开、竞争性领域和非竞争性领域分开、经济性领域和社会性领域分开”,重点推进企业单位、事业单位、财政管理“三项改革”。企业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,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资产。事业单位改革要以市场化为方向,引进市场竞争机制,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。财政管理改革要以完善街道准财政体制为重点,进一步规范街道准财政的运作,提高区级财政宏观管理水平;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,使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倾斜、向农村倾斜、向基层倾斜、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,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
(四)着力塑造城市魅力,把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。
坚持“建管并重”,完善城区功能,提升城区形象,进一步打造功能更加完善,管理更加科学的魅力城区,使西湖成为来南昌投资、居住的首选之地。
1、强化基础建设,实施“五大工程”,增强城市功能。一是低洼地危旧房改造工程。积极争取政策,以房带路,房路结合,全面启动低洼地改造,彻底改变老城区面貌。二是道路建设工程。抚河以东,改善交通状况,提升道路功能,重点推动打通洛阳路、改造象山南路等一批重点工程。抚河以西,规划交通布局,完善路网结构,以道路建设带动经济繁荣。三是小街巷改造工程。继续实施“百路连心”工程,改善居民区道路状况。四是城区排水工程。争取市里支持,推动桃花河、龙河改造,完善城乡地下管网,切实解决朝阳地区排水不畅问题。五是绿地、休闲广场建设工程。全面实现每个街道(镇)有一个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绿地休闲广场,有条件的社区(村)有一个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休闲活动场所的目标。
2、提升城市品位,打造“两大品牌”,丰富城市内涵。打造文化品牌要挖掘文化底蕴,保护历史名胜、革命旧址、人文遗存、民俗景观,完成八一起义纪念馆改扩建工程,积极推动对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、铁军广场的改造,努力将绳金塔打造成全省民俗文化的中心,使文化品牌成为闪亮的“城市名片”。打造生态品牌要依托赣江、象湖、抚河、桃花河、龙河,洁净水面,绿化沿岸,规划景点,使江河湖泊成为点缀在中心城区的艺术瑰宝;加强环境治理,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、空气质量优良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。
3、探索长效机制,加快“三个转变”,推进科学管理。以跻身“国家卫生城市”为新的起点、以争创“国家园林城”、“国家环保模范城”为动力,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,完善“两级政府、三级管理、六级网络”的运行机制,丰富“四化”内涵,确保我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走在全市县区的前列,推动城市管理由突击型向长效型、由粗放型向精细型、由条管为主向条块结合的方式转变。
(五)着力促进协调发展,把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更好地统一起来。
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,大力发展各项事业,提升现代文明,促进社会和谐。
1、坚持正确引导,极力提升精神文明。以构建和谐文化为重点,深入开展和谐社区、和谐村镇、和谐家庭创建活动,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,积极倡导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。普及科学知识,反对封建迷信,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。深入开展“四进社区”、“和睦邻里月”、“社区文化艺术节”等群众性文化活动,提高社会文明程度。
2、坚持统筹兼顾,大力繁荣社会事业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,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。积极发展社区教育,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。不断完善区文化馆、图书馆、街道文化站、社区文化室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,努力争创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。加强人口计生工作,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,促进人口素质提高。全面推进人民武装、科技、体育、双拥、统计、审计、物价、外事侨务、民族宗教、残疾人、老年人、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,促进社会事业争先创优,提级升位。
3、坚持防控结合,全力维护社会稳定。深化维稳链式管理,推进平安西湖创建。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扎实开展群防群治,推动社区技防建设。强化安全生产,抓好防火、防汛和信访工作。完善有效应对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、公共卫生、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,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,使西湖成为全市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的“首善之区”。
(六)着力加强政府建设,把履行政府职能和优化发展环境更好地统一起来。
通过加强政府自身建设,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,增强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、服务能力、服务水平,促进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。
1、依法行政,建设法治型政府。贯彻落实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》,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。深入实施“五五”普法,提高全民法律素质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,自觉接受区人大、区政协、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。
2、以诚立信,建设诚信型政府。大力推进政务公开,不断增强行政工作透明度。坚持行政行为一贯性,保持政策连续性,增强政府公信力,对政府承诺做到言必行,行必果,以诚信政府推进诚信社会的建设。
3、务实高效,建设服务型政府。进一步拓宽渠道,倾听民声,了解民意,汇集民智,突出抓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。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,推动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加强学习,改进作风,提高素质,塑造形象。
4、勤政为民,建设廉洁型政府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,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。加大纠风专项治理力度,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,为加快西湖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。
三、关于2007年的政府工作
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。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指标是:
完成生产总值197.4亿元,增长14.5%;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.76亿元,增长16%;
固定资产投资41.6亿元,增长25%;
个私民营经济增加值75亿元,增长25%;
财政总收入11.2亿元,地方财政收入3.33亿元,同口径增长11%,力争达到18%;
实际利用外资6400万美元,增长27.5%;
实际利用内资11亿元,增长16.1%;
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,增长11%;
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‰以内。
为实现上述目标,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、市、区党代会精神,落实区委“一三六六”的总体思路,坚持科学发展观,正确处理好改革、发展、稳定的关系,切实抓好以下“四个发展”,努力推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。
(一)以人为本,和谐发展。牢固树立民本为先、民生为重的观念,狠抓为民办实事不松劲。坚持“尽力而为,量力而行”,突出抓好以下十件实事:1、按照“救大病、治小病、低水平、全覆盖”的原则,在绳金塔街道试点,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。2、加大就业扶持力度,落实“三免三补”政策,计划全年完成就业培训2850人,安置就业6600人,发放小额贷款400万元,实现“三个确保”。3、扩大大病救助范围,全面深化“八位一体”的社会救助体系。4、落实教育“两免一补”政策,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和贫困生教科书费,确保全区所有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。5、改善教育设施,改造学校操场地面1.5万平方米,启动孺子亭小学改扩建工程。6、加快实施桃花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,力争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。7、建设桃苑南路支路绿化景观带、福山巷绿地广场及11处社区广场和休闲活动场所。8、继续实施区管道和“连心路”改造工程,抓住火车站广场综合改造契机,重点打造二七南路、天佑路。9、加快实施38号地等一批低洼地改造,维修2万平方米危房。10、建设一批农民小康家园,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。
(二)创新创业,快速发展。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,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。实施开放带动策略,力争引进世界500强、国内200强、港澳台500强企业2—3家,全面启动“3010”工程,力争引进园区投资规模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—3个,确保我区实际利用内资、外资、出口创汇、合同外资四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。实施富民优先策略,重点抓好“五个十”工程,即扶持10家上规模、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私营企业集团,扶持10家拥有知名商标或品牌的私营企业,扶持10家对区财政贡献大的民营纳税大户,扶持10家民营出口创汇大户,扶持10家解决就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。实施项目推动策略,重点抓好投资20亿元的皇冠假日酒店、投资1.5亿美元的恒隆广场、投资4亿元的豫章驿道等141个重点项目。力争全年新增投资额超千万元以上项目8—10个,新增实际引进外资超500万美元以上项目3—4个,新增实际引进内资超1000万元以上项目4—5个,新增营业额超亿元以上项目2—3个。
(三)优化环境,持续发展。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品牌的观念,推进环境建设不松懈。重点推进“路网、管网、水网”建设。改造安石路南段等一批道路,打通断头路,改善微循环;争取上级支持,对抚生路等一批道路及周边进行综合改造,配合做好桃花地区水利设施建设,推动解决朝阳地区积水问题。重点推进城市长效管理工作。以市容环境卫生星级评定为抓手,结合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,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。重点推进政府自身建设。优化政务环境,深入开展“基层站所民主评议”活动;优化创业环境,完善以政策、金融、人才、信息、办证为重点的创业服务体系;优化市场环境,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;优化法制环境,坚持依法行政,不断规范政府行政行为。以人居环境的改善,政府作风的转变,促使西湖成为安居乐业的福地、投资创业的热土。
(四)统筹兼顾,协调发展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、全面发展的观念,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停步。教育事业要以迎接“两基”检查为动力,夯实基础教育。体育事业要以迎“奥运”和南昌市承办全国城运会为契机,推进群众体育。文化事业要以争创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为目标,进一步打响文化品牌。卫生事业要以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突破口,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。人口计生工作要以信息化带动工程为主线,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,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。在发展社会事业的同时,强化稳定保障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深化维稳链式管理,建立和创新“三调联动、五联调处”工作机制,突出抓好对社会治安、消防、信访、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,对火车站、洪城商圈等重点地段,对城市拆迁、企业改制、社会保障等重点问题的排查调处,不断增强社会安全感。
各位代表,西湖的发展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。新的起点,新的目标,新的征程,使我们倍感荣耀,倍感振奋,倍感鼓舞。让我们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,万众一心,携手并肩,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进一步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,为建设经济强区、文化大区,迎接西湖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!
手机扫码浏览